本报讯 从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到现在,我国国债管理历经了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国债市场在公开和公平基础上得到了长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创新措施持续推出。日前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储蓄国债(电子式)代销试点工作动员会上,财政部国库司司长詹静涛概括了我国国债管理工作的以下特征:
一是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程度大为提高。国债年发行规模从1981年的4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042亿元,国债余额到2005年底已超过3万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7%。国债发行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的行政分配方式,到90年代初的承购包销方式,发展到目前全部国债通过承销团成员承销,全部记账式国债都通过招标公开发行。财政部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综合运用了国际通用的荷兰式招标、美国式招标,创造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混合式招标,并不断探索和完善各种国债招标方式,国债管理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二是国债品种不断丰富,市场基准作用日益增强。国债品种逐渐规范为面向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储蓄国债和面向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记账式国债两大类;既有固定利率国债,也有浮动利率国债;既有1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也发行了30年期的超长期国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发行超长期国债的国家之一。
三是国债流通市场蓬勃发展。建立了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试点商业银行记账式国债柜台交易市场三个相互补充的市场。2005年,三个市场国债交易规模高达108734亿元。交易品种不仅有现券买卖,还有质押式回购、买断式回购和远期交易。
四是国债管理透明度不断提高。财政部每年提前公布关键期限国债的年度发行计划,并采取召开季度筹资会议等措施,充分与市场沟通,每季提前公布记账式国债季度发债计划。
五是国债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并不断完善记账式国债远程发行招标系统和提前赎回招标系统,开发了国债信息管理等系统,不断提高国债管理工作中信息管理水平。
国债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1998—2005年中央财政累计发行的约43550亿元国债中,有99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被集中用于建设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带动了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的跟进,每年拉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直接创造了数百万计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